展覽活動 - 藝(疫)術新生活 - 桃園
藝術展演<巍巍台灣>: 在2020年至今,新冠狀病毒的肆虐,這種情形下,藝術能做些什麼呢?要怎樣反應和表達?怪獸網路藝廊執行長與文學家林央敏、陳銘磻以及多位藝術工作者的探討,文學、藝術能為台灣以及世界來做些什麼?
展覽活動 - 藝(疫)術新生活 - 桃園
在2020年的開頭,大自然、環境、人為破壞就給我們重重的一擊:新冠狀病毒的肆虐、尼日利亞突然爆發的不明疾病、拉沙熱疫情、南極歷史高溫、冰川發現新病毒、非洲的大型蝗災、美國發生重大死亡的流感疫情、臺灣2021年歷史上少有的乾旱現象等等……這些自然為我們亮起的紅牌,每一件都在警示著我們需要敬畏自然!
這種情形下,藝術能做些什麼呢?要怎樣反應和表達?
應刻不容緩的面對大自然的反應,用藝術的表達去呼籲大家去重視自然與環境!
環境藝術是一系列藝術實踐,既包括對自然的歷史研究方法,也包括近來出於生態和政治動機的作品類型。環境藝術已經從以地球作為雕塑材料的形式關注發展到與社會關注相關的系統,過程和現象的更深層次的關係。在1990年代出現了綜合的社會和生態方法,作為一種道德的,恢復性的立場而發展起來的藝術表現。 --ART23 School
克里斯多(Christo-Jaracheff)和阿曼(Arman Pierre Fernandez, 是少數在世就登上世界美術史的重要藝術家)是國際知名藝術家,也是環境藝術的先驅,以藝術表現來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思維。
克里斯多和妻子珍-克勞德(Jeanne-Claude) 1995年6月在柏林舉行的德國國會大廈的包裝。藝術家用十萬平方米的銀布覆蓋了德國議會,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才獲得了實現該項目的許可。展覽期間共有500萬人參觀。
阿曼《長期停車場Long-term parking》以混凝土將60輛廢棄汽車堆疊起來。藝術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難道是因為他很愛車?還是想要表達什麼?像是:人類不停的、過度的「生產」?還有……
王偉權(Wang Weichiuan)
初心
對環境的愛護、大地的敬仰,用最純真自然、環保為素材,藉以漂流木的心聲、經驗,傳達人生的態度,一起讓我們喚起環保藝術、大地藝術、生活化的本質。
從每一則創作中演繹、紀錄故事來分享。生活中總有轉折,逆境裡且用真心如如漂流,聽漂流的心聲、姿態,訴說美妙故事一真一切真自然樸拙裡遍見十分的圓明。
一枝草一點露,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對當今疫情的衝擊、社會的演變和生態的平衡,以漂流木作品來呈現生命的堅忍與價值,拓展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作為文化傳承來記錄〝番薯不怕落土爛,祈求枝葉代代傳〞的臺灣本土文化精神,讓這些孩子們更偉大!
感恩、包容、知足,期待更喜悅的人生。
動念
(藝術家與藝術、文化推動者的相遇)
這次的計畫枯木(漂流木)再生創作構想是想要描述這塊土地在這個階段,我們紀錄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也希望做一個起頭呼籲、引起社會大眾對環境及藝術的共鳴。
我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想要紀錄對於這塊土地與藝術的感情,才開始去創作,起心動念不是想做偉大的事情,只是想讓人們去關心注意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因為這些生命是有意義的、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藝術家王偉權老師打算收集在石門水庫以及海岸邊的漂流木作為創作素材,以漂流木創作方式賦予新生命製作成藝術作品,以臺灣特有動物或瀕臨絕種或消失的本土動物等為主題,化作一隻隻神獸,在各地守護臺灣這塊土地與人們。
計畫將作品展示於石門水庫或桃園市的公共區域,想讓大家關注這一年多來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
怪獸文創、怪獸網路藝廊執行長黃騰寬
文化、藝術、休閒、觀光推手
桃園是台灣飛向國際世界的國際機場,這個城市在這幾年來一直被選為全台最幸福的城市。在這個2020-2021年的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以及枯水期,這個千塘之鄉尤具特別的意義。古人的智慧如何保留丶善加利用地形的優勢,在科學並沒有今天這麼發達的時候,能夠精準的測量並挖掘了非常多的碑瑭也讓這個城市的農作物得以生生不息。如果只是一個回望世界的城市,就如同台灣向世界發聲,我們是非常幸福的民族,也有非常傲人的科技精密工業以及文學和藝術能力。我們想要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的民眾更清楚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是非常有文化也非常藝術,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應該可以驕傲並且大聲說我們很幸福。
雖然有些人並不滿意現況,甚至羨慕別人的成就,而忽略了在這次的疫情當中,我們表現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成績,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可以有自由自在的社交丶旅遊以及跟家人朋友相聚。雖然我們對目前世界各地疫情仍然肆虐造成很多國家人民的不幸,桃園人有資格像台灣人向國際說我們是非常幸福,也願意分享幸福。可能桃園國際機場是向世界表達,我們是世界靈魂的來源、是科技的來源丶我們的文學我們的藝術也將從今天開始向世界宣揚表達我們樣樣都很棒,我們選擇在這裡做為第一站向台灣發聲、向全世界發聲。
我記得在巴黎的時候貝聿銘大建築師在羅浮宮做了一個作品倒金字塔,他的「大羅浮宮計畫」偉大的宏觀向世人展現華人的藝術能量,是說從西堤島穿過羅浮、香榭大道、舊凱旋門、新凱旋門稱為「世界之窗」。
我們透過桃園這個連續三年獲選為全台灣最幸福的城市,將向全世界傳達出我們台灣人多傳文化的交流融和出特別文化發展,以及在科技丶工業領域發展,今天我們將有特別的藝術表現方式如同台灣人如何在困苦中整合團結重組丶解構出傲視全球的科技丶工業及藝術文學的能力。
第12、13屆臺中雕塑學會理事長李文武
開創「動雕塑、異山水」雕刻
珍貴動物雕刻大師、沉香大師
觀看古今中外整個人類的歷史,世界各文化能流傳下來都是藝術家。台灣也出了許多的藝術家,尤其是日據時代,許多的藝術家會去日本或法國留學,之後也都非常地出名。但是台灣的藝術家大多各自為政,比較缺乏團隊發展,很可惜台灣在國外出名的藝術家相當的少。創立74藝術中心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推展台灣的藝術家成為國際性的藝術家。台灣現在許多的藝術家非常的厲害,因為他們是在記錄台灣的現況像說現在的疫情,如果沒有藝術家把它紀錄下來,過幾代之後就會慢慢把它忘記了。例如王偉權先生他的創造能力相當的強,就有機會成為國際性的藝術家,希望藉由怪獸網路藝廊來推展這些有思維有創造的藝術家,幫台灣多塑造幾位國際性得藝術家。
一般的民眾認為說去找一些天然的樹木石頭,奇形怪狀的就說那是藝術,其實並不是那樣,希望藉這次的活動讓民眾了解甚麼是藝術,讓大家分辨天然美、工藝品、藝術品到底是差在哪裡?漂流木也有很美或奇形怪狀的,但是那只是材料,王老師並不是直接拿天然的材料當作是他的作品,藝術是需要經過藝術家的思維配合他的手藝來發揮它心裡想的想要表現的來組合、雕刻或是畫成的作品,這才叫做藝術。也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了解這次的新冠疫情,台灣做了甚麼?藝術家可以做甚麼,以藝術與生活的結合的方式來呼籲大家對自然、環境的重視。
文學家陳銘磻
文學、散文、小說、詩詞、報導文學、旅行文學創作文學家,目前有著作113部,《車過台北橋》《部落․斯卡也答》《香火》《國門之都―人文地景紀行之桃園再發現》《竹塹風之戀》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
文化的定義很廣義,它是歷史的一部分,跟我們所看到的、所生活的、整個制度、文化息息相關,所演繹出來的包含藝術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來說,它的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哲學,它也是藝術最純粹的思想是,從哲學演繹出來的就是文學,也是藝術的原動力。從文學發展出八大藝術。
從一個土地、一個族群因為這是他們長久以來的累積,加強深化創新一代一代演化下來,才能代表他們的文化。文化、文學、藝術都是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或是國家性的。我稱之為鄉土性,全世界的文化都是如此。不論是哪一個大師的作品都是與鄉土性結合再一起的。
我們台灣所創造出來的當然也要有台灣的精神,以台灣的傳統為基礎去發展,進步與創新。以前台灣一直都是受外來者統治,當然就不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打壓,到現在台灣已經民主化、自由化了,台灣人應該來珍惜、挽救甚至復興,在這種背景之下,政府和民眾都需要一起來找出台灣人的文化、精神與特色。也希望企業家能支援與贊助發展台灣的鄉土文化。
文學家陳銘磻
文學、散文、小說、詩詞、報導文學、旅行文學創作文學家,目前有著作113部,《車過台北橋》《部落․斯卡也答》《香火》《國門之都―人文地景紀行之桃園再發現》《竹塹風之戀》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
音樂人陳明章講過一句話,句句打中了文學創作者在乎的一個概念問題:這個世界或這個人間,如果沒有文學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戲劇、音樂、和電影。意思是所有藝術創作品的根源是來自於文學的元素、文學的概念。文學描寫世間人的心境、情境和意境。所有的藝術作品也都圍繞在情境和意境中,所以文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的根源。
如果能夠把文學和藝術做一個相當密切的結合的話,對於文學與藝術都能夠張開那內在重要的魅力。找文學家來的用意是把文學的概念對於地形地物或者是土地的歷史,交付給藝術家去創作跟當地有關係的藝術品,讓藝術和土地真正的做結合,把當地特有的且具有象徵意義的色彩融入藝術中,當藝術跟土地做結合之後那就更有人味了。缺乏人味的藝術品或文學作品對於讀者與閱覽者來說就是生冷的東西。
我主張藝術和文學做結合所產生的人文的特性和人文的價值,能夠提升我們對於藝術和文學更深刻的見解,這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