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活動 - 巍巍(衛)臺灣
藝術展演<巍巍台灣>: 在2020年至今,新冠狀病毒的肆虐,這種情形下,藝術能做些什麼呢?要怎樣反應和表達?怪獸網路藝廊執行長與文學家林央敏、陳銘磻以及多位藝術工作者的探討,文學、藝術能為台灣以及世界來做些什麼?
展覽活動 - 巍巍(衛)臺灣
在2020年的開頭,大自然、環境、人為破壞就給我們重重的一擊:新冠狀病毒的肆虐、尼日利亞突然爆發的不明疾病、拉沙熱疫情、南極歷史高溫、冰川發現新病毒、非洲的大型蝗災、美國發生重大死亡的流感疫情、臺灣2021年歷史上少有的乾旱現象等等……這些自然為我們亮起的紅牌,每一件都在警示著我們需要敬畏自然!
這種情形下,藝術能做些什麼呢?要怎樣反應和表達?
應刻不容緩的面對大自然的反應,用藝術的表達去呼籲大家去重視自然與環境!
環境藝術是一系列藝術實踐,既包括對自然的歷史研究方法,也包括近來出於生態和政治動機的作品類型。環境藝術已經從以地球作為雕塑材料的形式關注發展到與社會關注相關的系統,過程和現象的更深層次的關係。在1990年代出現了綜合的社會和生態方法,作為一種道德的,恢復性的立場而發展起來的藝術表現。 --ART23 School
克里斯多(Christo-Jaracheff)和阿曼(Arman Pierre Fernandez, 是少數在世就登上世界美術史的重要藝術家)是國際知名藝術家,也是環境藝術的先驅,以藝術表現來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思維。
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環境複雜性與多樣性,多種族群組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造就臺灣對多元文化的接受與包容,同時兼具有最早的南島、漢族文化,以及後來的日本、歐美文化等的特色。
(...詳細內容)
自古至今,世界上遺留下來的不僅文字,絶大多數都是藝術家記錄劃時代的作品,可見得藝術家是在紀錄歷史上重大事故或者事件甚至成果,是非常重要任務,也是歷史記載中最為為人讚嘆的方式,現代的藝術家在這個關鍵時刻透過藝術展演為歷史一刻做記錄。
自去年2020新冠狀病毒毫無預警地肆虐全球,所造成的危害重創蔓延世界各國,死傷慘重哀鴻遍野,同時也影響了全球人民全面的生活與經濟,讓我產生一股以藝術愛心為揭竿而起的動機。
針對疫情的防疫方面,臺灣這次防疫嚴謹的態度是世界公認做得最好的典範,同時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另一項傲人的成果。此次衛福部在防疫上的措施,使得國人將疫情控制讓傷害降到最低,在此獻上個人最大的敬意。
看到政府為人民不停地奔波給予協助,並且將口罩輸出捐贈提供給國外第一防疫的醫護人員使用,充分展現人飢己飢的同理心以及雪中送炭的愛心。據此,臺灣藝術家也希望能為此成果做些貢獻,略盡棉薄之力,因此我號召幾位藝術家舉辦義賣作品,用藝術創作和作品,響應政府的衛福部這次非常有意義且具歷史性的活動。
同時,藉由這次拍賣的機會,期使世界能看到臺灣不止只有善款捐助與醫療協助友邦,還有臺灣的藝術創作作品在結構意念以及觀念上的表現,絕對有世界的水準也讓大家更有機會認識台灣的藝術家。
藝術家需要延續創作的生命,更需要政府給予更大的舞台,提供給他們可以在安全無虞,經濟無憂的環境下,把自己潛在的能量發揮到極致。這也是目前我創立74藝術中心的初衷與使命,同時也懇請政府關注藝術家的養成環境和文化的參與,我們不只將歷史記錄更願意和人民站在一起,共同營造更美的生活美學。
文學、散文、小說、詩詞、報導文學、旅行文學創作文學家,目前有著作113部,《車過台北橋》《部落․斯卡也答》《香火》《國門之都―人文地景紀行之桃園再發現》《竹塹風之戀》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
音樂人陳明章講過一句話,句句打中了文學創作者在乎的一個概念問題:這個世界或這個人間,如果沒有文學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戲劇、音樂、和電影。意思是所有藝術創作品的根源是來自於文學的元素、文學的概念。文學描寫世間人的心境、情境和意境。所有的藝術作品也都圍繞在情境和意境中,所以文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的根源。
如果能夠把文學和藝術做一個相當密切的結合的話,對於文學與藝術都能夠張開那內在重要的魅力。找文學家來的用意是把文學的概念對於地形地物或者是土地的歷史,交付給藝術家去創作跟當地有關係的藝術品,讓藝術和土地真正的做結合,把當地特有的且具有象徵意義的色彩融入藝術中,當藝術跟土地做結合之後那就更有人味了。缺乏人味的藝術品或文學作品對於讀者與閱覽者來說就是生冷的東西。
我主張藝術和文學做結合所產生的人文的特性和人文的價值,能夠提升我們對於藝術和文學更深刻的見解,這才有意義。
對環境的愛護、大地的敬仰,用最純真自然、環保為素材,藉以漂流木的心聲、經驗,傳達人生的態度,一起讓我們喚起環保藝術、大地藝術、生活化的本質。
從每一則創作中演繹、紀錄故事來分享。生活中總有轉折,逆境裡且用真心如如漂流,聽漂流的心聲、姿態,訴說美妙故事一真一切真自然樸拙裡遍見十分的圓明。
一枝草一點露,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對當今疫情的衝擊、社會的演變和生態的平衡,以漂流木作品來呈現生命的堅忍與價值,拓展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作為文化傳承來記錄〝番薯不怕落土爛,祈求枝葉代代傳〞的臺灣本土文化精神,讓這些孩子們更偉大!
感恩、包容、知足,期待更喜悅的人生。
動念
(藝術家與藝術、文化推動者的相遇)
這次的計畫枯木(漂流木)再生創作構想是想要描述這塊土地在這個階段,我們紀錄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也希望做一個起頭呼籲、引起社會大眾對環境及藝術的共鳴。
我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想要紀錄對於這塊土地與藝術的感情,才開始去創作,起心動念不是想做偉大的事情,只是想讓人們去關心注意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因為這些生命是有意義的、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藝術家王偉權老師打算收集在石門水庫以及海岸邊的漂流木作為創作素材,以漂流木創作方式賦予新生命製作成藝術作品,以臺灣特有動物或瀕臨絕種或消失的本土動物等為主題,化作一隻隻神獸,在各地守護臺灣這塊土地與人們。
計畫將作品展示於石門水庫或桃園市的公共區域,想讓大家關注這一年多來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
在這一次的疫情中臺灣這個2300多萬人,又一次展現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無論是在疫情的防禦上或是全民的配合,更重要的是一群辛苦付出的醫療人員,我們真的非常幸福在這一年多來,臺灣這個地方只有做少數的限制,由於全民的配合以及我們衛福部非常優秀的領導人,表現出令人無法抹滅的能量,再一次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爭相了解以及學習的對象,在這個時候藝術到底能為這個表現卓越的活動做些什麼呢?
我們的臺中雕塑學會前理事長李文武老師以及我們臺灣文學界的大老陳銘磻老師心想如何透過文學和藝術來表彰丶加冕這些為臺灣人民創造無限的幸福與快樂的醫療人員,因為你們的付出而且不辭辛勞才能讓所有的民眾能夠如此自由自在的生活。
臺灣自西元1624年起,經過了西班牙、荷蘭以及日本丶清朝不同的文化沉積和歷史遺跡,這也是臺灣人在這幾十年來一再的突破創新,更重要的是讓世界看到我們的理由。以不同的文化衝擊以及累積,臺灣人的文學藝術非常的多元,也因為這些的基礎讓臺灣更多優秀的人在科技工業上有了非常非常傑出的表現,老師們想要透過這樣一次的活動,讓這些辛苦的醫療人員知道大家記得他們,而且透過文學的表彰以及醫學金馬獎(藝術品製作)送給有關的人員,在這次的疫情表現中,我們再一次展現巍巍臺灣令人驕傲的成績。
我們非常高興李老師委任我們做相關的配合,也非常驕傲有這個機會來展現臺灣人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林央敏老師寫過了一首詩[嘸通嫌臺灣]相信自己、奮發向上、各位勇敢、聰明的臺灣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