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 多元族群融合的海洋文化
藝術展演<巍巍台灣>: 在2020年至今,新冠狀病毒的肆虐,這種情形下,藝術能做些什麼呢?要怎樣反應和表達?怪獸網路藝廊執行長與文學家林央敏、陳銘磻以及多位藝術工作者的探討,文學、藝術能為台灣以及世界來做些什麼?
臺灣 - 多元族群融合的海洋文化
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導致環境複雜性與多樣性,多種族群組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造就臺灣對多元文化的接受與包容,同時兼具有最早的南島、漢族文化,以及後來的日本、歐美文化等的特色。
臺灣有文獻記載且較能考證的歷史大約從1624年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就已有人類活動。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大約是在舊石器時代3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來臺灣,7000年前起,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成為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居民,而臺灣也是南島語系民族分佈的最北端。
臺南孔廟,臺南,1665年,清朝
淡水紅樓,新北淡水,1847年,清朝
從13世紀起,澎湖地區便開始有漢人活動的足跡。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臺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遂成為當時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17世紀前期,荷蘭及西班牙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建立據點,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生產活動。17世紀後期,的鄭氏政權時期,漢人開始大量移入。1683年,進入清治時期。
19世紀末,中日爆發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殖民地,統治50年。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退出中國大陸後,臺灣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民國僅存的實際統治地區。20世紀後半期,臺灣歷經了經濟奇蹟與政治民主化的過程,舉世矚目。
鹽水八角樓,臺南,1847年,清朝
紅毛城,新北淡水,1644年,荷蘭
臺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
此外,臺北是學習中文的絕佳地點,有許多語言學校提供中文教學,由鐘點課程到授與學分的大學課程都有,所以許多歐美人士會利用渡假或花一、兩年的時間來臺灣學習中文。
不同統治者的更迭,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兼融的面貌,也讓臺灣蓄積了更多創新的能量,這樣的過程,是苦?是福?臺灣用一連串耀眼的成果,讓世界看見答案。
灣保存了華人五千年傳統文明,還具有荷蘭、西班牙等西歐文化、日本的東洋文化,與臺灣的鄉土風味,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臺灣多重文化資產影響下的歷史建築物>>
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1879年,英國
安平古堡,臺南,1624年,荷蘭
刑務所演武場,
臺中,1937年,日本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高雄,1859年,西班牙
萬金聖母聖殿,
屏東萬巒鄉,1861年,西班牙
總統府,臺北,1919年,日本